红龙

聚焦民族体育典型赛事丨镇远赛龙舟一场民族

发布时间:2023/4/29 17:39:24   
彭洋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31/9385024.html

你追我赶

镇远赛龙舟,多文化共生,多民族共融,包容性极强。

这个赛事目前已经是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国内知名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也是镇远县人民一直以来用心打造的文化旅游精品。镇远龙舟文化节目前已经举办37届,年举行的第37届龙舟赛,以文体旅融合为契机,集中向游客展示具有当地鲜明文化特色的方阵、花车故事和传统龙舟竞赛,将镇远县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激烈比赛

镇远龙舟绽放魅力

镇远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这座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风光旖旎。在镇远,端午节的赛龙舟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样悠久。据《贵州通志》记载,明代“镇远府端阳竞渡,府临河水,舟楫便利。拽船争先得渡者,是岁做事具利焉。”也就是说镇远赛龙舟始于明代,由民间传承,成为镇远县10张国家级旅游品牌之一。

传统的龙舟是龙头人、舵手、鼓手、划手的精密配合下破浪前进。

赛龙舟是人与船的合二为一,除了要个有力量的划手,善于指挥的龙头,会掌方向的舵手,善掌节奏的鼓手,还要有一艘轻重大小合适的木制龙船,人与人相互配合,人与船相互配合,方能展现出赛龙舟的精彩。

每年端午节,阳河面,红龙、黄龙、青龙、白龙、独眼龙等千帆竞渡;故事船、百舫船、竞技船、花船等表演船游江争艳。赛舟之时,擂鼓铿锵,浆片齐舞,竞渡龙船踏浪飞奔,两岸人山人海,呐喊声与锣鼓声齐鸣,热闹非凡。

镇远每年的龙舟文化节活动,人们身着汉服、侗装、苗饰等盛装,脚踩欢快步伐,跟着舞龙游走长街,一片欢歌。夜幕降临,河灯祈福、河上巡游等项目轮番上演,五彩斑斓。持续数天的活动让镇远充满了激情与活力。

龙舟比赛

以赛促旅人气满满

镇远赛龙舟享有黔中大地“龙舟之乡”和“龙舟文化策源地”的美誉。

年6月12日至14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成功举办了第37届“赛龙舟”文化节。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吸引了全国各地29.48万游客齐聚镇远古城,观赏这场极具视觉震撼的文化盛宴。

活动期间,镇远古城万人空巷。特别是龙舟赛当天,来自镇远县各乡镇、社区(村)的33支龙舟队举行传统龙舟赛和竞技龙舟赛,在米长的阳河道上展开激烈角逐。

只听鼓点铿锵,船桨齐舞,几十把桨片如大鹏之翼张扬闭合,水面上溅起层层浪花,飞雪溅玉。一条条龙舟如离弦之箭,展示速度与激情、力量与拼搏。 

伴随着观众的欢呼呐喊声,整个古城山欢水笑,人声鼎沸。

“镇远龙舟文化节的活动非常多,这几天我看到了非遗展演、神龙巡游、摇滚音乐节、龙舟赛等,节日氛围非常浓厚。”贵阳游客张俊鹏说。

“感觉镇远是个充满运动活力的城市。”广州游客陈今说。

年的赛龙舟文化节相对于往年来说规格更高、宣传方式更多样化,结合线上线下的宣传,让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能及时了解镇远赛龙舟的动态情况,集中展示了古城镇远的魅力。

抢鸭子活动是整个龙舟赛中群众参与度最高的项目。几百只鸭子齐放河中。龙舟队队员以及会游泳的当地群众与游客纷纷参与其中,他们一个个奋勇争先,跳入水中,与鸭子激情角逐,乐趣无穷。

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龙吐水

龙舟之乡后劲十足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龙舟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作为一种民俗传统比赛,镇远赛龙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据记载,从年镇远将赛龙舟命名为龙舟节以来,已成功举办了37届。近几届每年参赛队伍在30支左右,参赛人数二千余人,观众近20万人。

镇远赛龙舟之所以富有魅力、长盛不衰,其原因有三个:

一是镇远社会各团体倾心聚力,出谋划策;

二是群众基础深厚,参与人员众多;

三是镇远拥有大批优秀民间文化艺人。

正是由于有了这“三驾马车”的齐心协力,再加上天时地利人和,才使得镇远赛龙舟是那样的热闹隆重、震撼人心、瑰丽多彩、无与伦比。

年5月23日,镇远赛龙舟被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赛龙舟文化节传承着千年古城厚重的文化积淀,彰显了爱国进取、团结奋进、拼搏创新的民族精神。

据统计,端午期间镇远县共接待游客29.48万人次,同比增长.62%,旅游收入达2.26亿元,同比增长.71%。通过赛事,助推旅游发展,人气满满,去年镇远端午节龙舟赛人流量创新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舟文化节活动越来越丰富,作为镇远县人民用心传承与呵护的一个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品牌,不仅成为镇远县民众参与最广的传统体育运动和最喜爱的民族文化盛会,更成为助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文章来源:《贵州体育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丨莫海艺

图丨受访者提供

编辑丨胡春霞

编审丨杨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2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