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龙

勇毅黔行我筑红龙飞天渠

发布时间:2024/1/12 17:00:28   
贵州发展的“黄金10年”,交通事业大步向前,迎来“通江达海”的新机遇。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新征程中,不负伟大梦想。贵州交通广播系列报道—《勇毅黔行》,今天刊播第七集《我筑“红龙”飞天渠》。《勇毅黔行——我筑“红龙”飞天渠》.mp:25来自贵州交通广播“我叫郭芮涵,现在正投身于大发渠特大桥的建设当中,是一名桥梁建设者。”在大发渠特大桥的建设现场,郭芮涵是一线工程师队伍里唯一的女士。年7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的郭芮涵回到家乡贵州,成为了贵州桥梁建设者中的一员。初出茅庐的郭芮涵,一头齐肩短发,娃娃脸,瘦小的身材让团队里的前辈们不免起疑:“把一个小姑娘放在工地上,能不能行?”刚到工地的第一个月,在一次盖梁浇筑对支架进行验收时,面对眼前70米的墩柱,郭芮涵第一次露了怯。郭芮涵回忆当时:“支架是由我来设计和验算的,所以我必须去。当时就感觉一股热血往脑上冲,反正我不能比其他人差。上去之后,就跟着大家学习、工作,一些验收程序是我注意不到的,没来的及想着这会有多高。但下来之后,还是有一点腿软。”年是大发渠特大桥建设的关键一年,大桥全面完成主拱合龙、拱上立柱施工。主拱合龙前期,工期也进入了最为紧张的阶段。“吊装过程要时刻进行调整,各方面比如塔偏、垂度,保证它的安全。那段时间基本上每一天都工地,早上6、7点就守在那了,晚的时候可能就熬一个通宵,感觉每一天都很紧绷。”年7月27日,仁遵高速大发渠大桥主拱顺利合龙。这也是桥梁建设“新兵”郭芮涵第一次见证“一桥飞架东西”。“看着大桥一步步修建完成,我们的拱架从一个悬臂结构变成了一个拱形结构,这里面的设计都有我的一部分在。当我们主拱合龙的那一天,我就非常有成就感,大家都很开心、很兴奋,我觉得我做了一件挺伟大的事情。”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麓,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殊的地理环境要求技艺更加精湛。“世界桥梁博物馆”是顺势而为,也是知难而上。“贵州地处高原、山区,山与山之间的沟壑也很深。没有办法,只能修桥。贵州桥梁建设者就是在一个很艰辛的环境下,不管地改进自己的技术,所以才有今天的‘桥梁博物馆’。在困难中进步,在困难中克服。”郭芮涵说道。一座座特大跨径桥梁傲然耸立,在这桥梁的背后,是贵州桥梁建设者们打破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桥梁建造奇迹。位于大发渠特大桥的下方,正是年建成的大发渠。一渠一桥,述说着贵州20多年来交通的跨越式发展。“大交通”也是贵州建成通江达海之西南枢纽的最佳答卷。“20多年前,团结村村支书黄大发就带领着村民靠双手凿出了一条全长米的‘天渠’。今天,我们就在‘天渠’上方修桥,每当遇到困难就会想到老书记,就坚信天堑一定变通途。”郭芮涵说道。本台记者:杨隆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6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