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龙 >> 红龙生活环境 >> 龙和撒旦,东西方对史前历史的不同记忆
龙和撒旦---农耕和游牧的恩怨的表征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为百鳞之长,象征着祥瑞。在古代,帝王往往自称为真龙天子,中国人也自称是龙的传人。龙虽非现实中的动物,却是有着现实的原型,这个原型便是蛇。在中国,蛇也称为小龙,由此言之,龙便是蛇之大者,蛇中有灵异的一类。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龙的形象是一条头戴王冠的蛇的形象,巧合的是,古埃及蛇神的形象也是一条蛇头戴王冠。二者的不同是古埃及蛇神是图画,生动形象,甲骨文和金文是文字。尽管如此,仍然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联系,甲骨文和金文的“龙”字是从蛇神形象逐步抽象化和线条化发展演变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的龙是头戴王冠的蛇,是蛇之灵异者。由此,蛇被称为小龙也就可以理解了。古埃及法老头上戴的帽子上有蛇的形象,大致相当于古代皇帝所穿的龙袍,是身份的象征。
龙在东方的形象
当我们环顾全球,会发现,龙崇拜并非中国独有,在世界上大部分区域都有。比如,在东北亚的萨满教,所使用的的面具就是龙头的形象;在美洲和澳洲对羽蛇和虹蛇的崇拜,在古埃及对眼镜蛇的崇拜,都和属于龙崇拜。龙崇拜的习俗主要存在于农耕民族,因为农耕民族对雨水的依赖,龙被认为是能行云布雨的,故而形成了对龙的崇拜。在美洲,羽蛇神同样和雨水有关,与雨季同时到来。在澳洲,虹蛇掌管气候,深眠于圣泉之中,如果所处的泉水遭受污染,虹蛇便会因而发怒亦引发洪水。
纵观澳洲美洲亚洲的农耕区,对龙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龙的形象也大体一致,基本是以蛇的形象为基础而有所变化,都和降雨有关。
龙在西方的形象
龙的形象在农耕区是以神明的形成出现的,是崇拜的对象,因为龙可以行云布雨,带来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但是在游牧文明里,龙的形象却截然相反。
在《圣经.启示录》里是这样记载的:
天上又出现了另一个景象。看哪!有一条大红龙,有七头十角,七头上戴着七个皇冠。
于是那大龙被摔了下来。它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人的。它被摔在地上,它的天使也跟它一同被摔了下来。
在《圣经》里,龙是邪恶的象征,是魔鬼撒旦。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龙在东西方是截然不同的形象,在东方,龙是神明,是崇拜对象,是造福人类的祥瑞,在西方,龙是魔鬼,是邪恶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巨大的差别呢?
龙的不同形象的成因
龙在东西方不同的形象,反映的是农耕和游牧之间相互竞争的一面。龙在农耕文明中形成的时间要远远早于在西方文明出现的时间。当文明在农耕民族中萌发以后,逐步发展起来,发展起来的农耕文明对周边的游牧民族形成了降维优势。和游牧民族之间有合作,也有矛盾和冲突。这种冲突在农耕文明的记载里,便通过游牧民族的鄙视性称呼中体现出了,像戎狄蛮夷的称呼便是这种表现。
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不满是通过他们的宗教表现出来的。比如在圣经中记载了亚当的儿子的故事。
《圣经.创世纪》:
亚伯是牧羊的,该隐是种地的。该隐对他的弟弟亚伯说:“我们到田间去吧。”他们正在田间的时候,该隐就起来袭击他的弟弟亚伯,把他杀了。
这一段记载反映的是农耕和游牧之间的矛盾和游牧对农耕的怨恨。因为这部书出自游牧民族之手,所以把农耕描写为邪恶的,是农耕欺负游牧,但是又不能写到游牧绝种,就又让亚当生了第三孩子。这样的安排既让游牧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又保证了游牧民族的到了延续。
当希伯来人被古埃及人逐出埃及的时候,他们被迫流浪,历尽艰辛,其对古埃及的怨恨是非常强烈的。可以料想,他们因为怨恨古埃及人,连带地讨厌古埃及所崇拜的蛇。所以在《圣经》里,蛇成了邪恶的象征,龙成了魔鬼撒旦。当犹太教传到欧洲,进而演变成基督教的时候,犹太教的这些观点就被基督教继承。伴随着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对蛇和龙的负面形象便成了西方世界的共同认识。
总之,东西方对龙的不同态度,是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矛盾和冲突在文化上的反映。农耕民族因为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对能够行云布雨的龙就比较崇拜,比较亲近;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在交往中有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希伯来人被逐出埃及后,便充满了对农耕民族的怨恨,农耕民族崇拜的龙就成了负面的形象。简单地说,今天东西方对龙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古代农耕和游牧民族曾经的矛盾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