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龙 >> 红龙的繁衍 >> 科技兴农科技特派员精心呵护,罗甸火龙果
8月,黔南罗甸正值高温时节,也是火龙果成熟大量上市的季节。8月27日,在罗甸县沫阳镇沫阳村的火龙果种植基地里,10多名村民正忙着采摘成熟的火龙果。
“王老师,按照您的间作方法,火龙果产量提高了不少,口感也更好啦。”见到王彬,种植大户冯明玉连忙招呼,“您帮我看看这火龙果枝条有点偏黄,是不是该追肥了?”
王彬(右一)在罗甸县沫阳镇沫阳村指导农民采摘火龙果
“我就是专门来给你说这件事的,火龙果果实采收三批了,果实从土壤中带走了很多的养分,接下来我们要结合浇水,加大水溶性肥料的施用,尽快恢复树势。”王彬一边说着,一边与冯明玉走进了火龙果基地。
王彬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科学研究所党政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年被选为市州级科技特派员,年10月,根据《贵州省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方案》,他被选派为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今年是他作为科技特派员在生产一线服务的第11年。
王彬(左一)指导火龙果肥水管理
“罗甸火龙果大面积推广种植始于年,年12月,罗甸火龙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年7月,罗甸被誉为‘中国火龙果之乡’。全县种植火龙果面积达3.54万亩,预计今年产值3亿元。”说到火龙果,罗甸县果业产业化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张永忠简直如数家珍,不过随着火龙果价格趋于稳定,单位面积的产值亟待提高。
如何既能提高火龙果产量与品质,又能增加亩产值,还能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与罗甸县农业农村局、县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对接,了解产业政策,多次实地走访调研,王彬建议:一是在原有单柱式种植火龙果的基础上,逐步更换免人工授粉红肉火龙果和优异特色品种;二是行间间作黄豆、辣椒、生姜等经济作物;三是减少复合肥的施用、增施有机肥,在增加土壤肥力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四是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增加优质果率。
王彬(右一)与基层农技干部探讨火龙果品种选育
为了打造让火龙果种植户看得见的科研试验地,经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科学研究所领导同意,王彬把两件火龙果发明专利免费许可给罗甸县龙坪镇两家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并逐步替换为粉红龙、软枝大红、京都一号火龙果。
“我今年按王老师的指导种植火龙果,行间间作了黄豆、生姜等经济作物,折算下来每亩可增加到元。”冯明玉开心地算着账,边算边说,接下来还要跟着王老师一起干,相信他能够带着我们一起赚。
王彬指导火龙果行间间作经济作物
通过展示科技试验地、多次现场指导、线上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王彬在生产一线发现了一些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他广泛征求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企业的意见,申报了年省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计划项目,拟引进与集成火龙果科研成果,将其转化为适用技术,供火龙果种植户使用,从而增加果农收入。
今年,罗甸县像王彬这样的省级科技特派员共有20人,王彬作为罗甸特派团团长,与罗甸县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商议后,根据20位科技特派员的专业特长,分为果树、蔬菜、畜牧兽医等7个产业小组,他们走向生产一线,走进田间地头,把汗水与科研成果一道洒在罗甸这片热土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何登成
编辑杨羽
二审刘诗雅
三审田旻佳